普克建築發源地~墨西哥 Ruta Puuc 普克之路瑪雅遺址 (拉博納 Labna, 虛拉佩克 Xlapak, 薩耶爾 Sayil, 卡巴 Kabah, 烏斯馬爾 Uxmal) @小真到處玩
遊走在猶加敦半島 (Yucatán Peninsula) 瑪雅古蹟群裡,常會在簡介的文字裡瞄到普克 “Puuc ” 這個字眼。什麼是普克?什麼又是普克風格建築呢?
“Puuc” 原是瑪雅語「山丘」的意思,墨西哥猶加敦州 (Yucatán) 相當平坦,但在南部地區有一些山丘地,於是將這個區域稱為「普克」“Puuc”。 在這裡也發現挖掘許多千年的瑪雅古蹟,這些古瑪雅建築的特殊風格被稱為「普克風格」 “Puuc Style”。所以「普克」 “Puuc” 一詞,是一個區域的統稱,也代表著一種古瑪雅的建築風格。
普克之路 Ruta Puuc (英語: Puuc Route) 是一條連接普克 Puuc 地區多座瑪雅遺址的道路。遺址裡的古蹟建築大約建構於西元 600~1100年間。原本連接它們的是一條白路 sacbe,後來逐漸發展成今日的普克之路 Ruta Puuc。普克之路 Ruta Puuc 全長約58公里,沿途經過多座瑪雅遺址,其中以拉博納 Labna,虛拉佩克 Xlapak ,薩耶爾 Sayil ,卡巴 Kabah 和烏斯馬爾 Uxmal 等5個遺址較為著名。前四個遺址較小,各有其特色,本文主要記遊這四個小眾景點。而烏斯馬爾 Uxmal 遺址最大,保存最完好,是普克建築的經典,也是猶加敦半島除奇琴伊察 (Chich'en Itza') 外,最吸引遊客造訪的大型瑪雅遺址,另為文《墨西哥瑪雅遺址~烏斯馬爾 Uxmal》記遊。其中拉博納 Labna、薩耶爾 Sayil 併入烏斯馬爾 Uxmal,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普克 Puuc 建築風格所呈現的又是怎樣的特色呢?普克建築大多在建物的表面貼上石灰岩嵌板裝飾。外牆牆面分上下兩個部分,下方牆面簡約素樸,上方牆面以石塊鑲嵌,綴飾成華麗繁複的圖案。建物外面轉角的地方,常堆疊數個長鼻、圓眼球、叱牙的雨神恰克 (Chaac) 面具。以帶狀雕飾圍住建物,重複使用同樣的圖案是一大特色,帶狀雕飾常見的主題包括雨神恰克面具、大蛇和柱欄,此外結合回紋、網格、菱格、曲線等幾何形狀。常以短小的小滾筒鑲嵌綴邊。集合這些裝飾元素特色的建築,被稱為「普克風格」“Puuc Style” 建築。
猶加敦半島上大多數的瑪雅城市缺乏天然水源,一般利用天然井 (cenote) ,進入地下取水,例如奇琴伊察 (Chich'en Itza')。然而在普克區域沒有天然井,在這麼乾旱的地方,雨水是很重要的水源,古瑪雅人將雨水收集儲存到地下儲水槽 chultuns (英語:underground cisterns) 裡備用,因此在普克之路的景點裡 chultun 這個字 也常被提及。
由於靠天吃飯,乞求天降甘霖培育農作物,普克地區的古瑪雅人致力於雨神恰克 (chaac) 的祭拜,並將雨神面具的設計藝術融入神廟宮殿的建築之中。在普克之路上的每一座遺址裡的神廟宮殿,在帶狀雕飾的平面或建築的轉角處常見雨神面具的鑲嵌裝飾,有時單一呈現,有時數個堆疊。那麼傳說中的雨神恰克 (Chaac) 的形貌長相又是如何呢?
《維基照片 作者 Leonard G.》
上圖是雨神恰克 (Chaac 或Chac) 的雕塑,現存於美國舊金山 (San Francisco) 迪揚博物館 (de Young Museum) 。雨神恰克 (Chaac 或Chac) 在瑪雅和中美洲文化裡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傳說中,雨神恰克的形象是有著人的身軀,皮膚像爬蟲類或兩棲類的鱗甲,頭部長相不像人類,凸露的牙齒像美洲虎,長而捲曲的鼻子猶如象鼻。戴著貝殼的耳環,拿著盾牌和閃電斧頭,祂以閃電之斧劈擊雲霧,製造雷雨。祂的行動不只確保玉米和其它農作物的順利成長和豐收,同時維持大自然生命循環的正常運作。
不同於舊金山迪揚博物館所見的雨神雕塑形象,雨神面具的設計除了宗教的原因,也是建築鑲嵌藝術的呈現,面具著重於臉部五官和臉上裝飾的意象化。每一座建築的雨神面具看似相同,都有圓圓的眼球,長而彎曲的鼻子,尖尖而凸露的牙齒,但其實不同建築中的拼湊鑲嵌,都充分展現了無限的創意巧思。
造訪普克之路 Ruta Puuc 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梅里達 (Mérida) 參加一日遊的套裝行程。也可以搭計程車。最好的選擇是租車自駕,較有彈性。此外,聽說ATS公司有提供巴士,每天一個班次,從梅里達發車,在上述的四個小眾景點各停留半小時 (因為一天只一個班次,要注意再次上車時間),最後抵達烏斯馬爾 Uxmal 後,遊客即可自由決定接下來的行程。
這天一早從夜宿的提庫爾 (Ticul) 出發,先到拉博納 (Labna),然後虛拉佩克 (Xlapak )、薩耶爾 (Sayil )、卡巴 (Kabah),和最後再遊一次烏斯馬爾 (Uxmal)。
👉門票費:Labna,Xlapak ,Sayil 和 Kabah 四個景點都是每人55 pesos (約 2.3 美元)。
👉開放時間:每個景區都是從早上8:00 ~下午5:00
☆ 拉博納 Labna
拉博納 Labna 遺址面積約3.2平方公里 (1.24平方英哩)。大約建構於西元750~1000年之間,推估約有1500~2500人居住在這裡,這裡被推測認為是上流貴族的居住地。要支撐拉博納 Labna 這麼多人口的用水,收集雨水是很重要的工程,在這個古城裡有60幾個地下儲水槽 chultuns。
走一小段路,穿過樹穹底下,經過一棵掛滿樹藤的參天大樹,是一棵令人敬畏的瑪雅聖樹~吉貝樹!吉貝樹 cieba,又名世界樹或生命樹,聽說瑪雅人相信高大的吉貝樹是連接貫通不同空間領域的聖樹,是支撐天堂和人界的樹,是亡魂進入天堂的道路。 穿過樹穹,見斷垣殘壁的牆角擺了些毀損的石頭雕刻。
經過破敗小屋後,映入眼簾的是豁然開闊的泥土石塊路,路的盡頭就是這棟普克之路上最長的建物之一, 宮殿 El Palacio (英語:The Palace)。El Palacio 大約長120公尺,是一座兩層的建築,聽說上層有一個 chultun,不過為了保護古蹟,現在已不允許遊客爬上去觀賞了。普克建築的一些風格可以在這裡發現,最顯著的是幾個保存完好的雨神恰克 (Chaac) 面具石刻。
走到El Palacio建物前,又是好大一棵樹!經過樹下,在面對El Palacio主建物的左邊轉角處 ,大約是整棟建物中間的地方,
老爺叫我快快過去看,原來在建物轉角的上面有一顆蛇頭石雕,張大的嘴伸出一張人臉!
側面可以看見蛇嘴誇張的上下顎和三角形的牙齒。聽說是瑪雅金星的象徵,不知道有什麼傳說在其中?
同一片牆的中間門口上有一面保存完好的雨神恰克 (Chaac) 面具,這張雨神面具的造型設計饒富趣味,一雙杏眼上有誇張的三根睫毛,下有三條線的眼瞼,一隻眼睛裡的圓眼球還在,另一個圓眼球則不見了;相較一般常見的雨神面具,這張咧嘴裡的叱牙顯得不那麼張揚,加上有兩撇曲線狀的鬍子,看起來相當老古錐,兩旁的圈形耳環還有垂繸,像個 “兄” 字。視線往左移,在面具的旁邊有一座人像的石雕,雖然上半身不見了,但是下半身仍歷歷可見,瑪雅纏腰布下一雙粗壯的小腿上,纏繞著一圈圈的綁腿布,最後還打上了蝴蝶結。
從 El Palacio 向東走一點點路就到柱欄之屋 Edificio de las Columns ( 英語:Building of the Columns),這整棟建物呈L形,而建物的牆面裝飾是典型的 “Puuc Junquillo” ,這種普克建築風格,感覺像一根根的柱欄並立排列。Junquillo是西班牙語,有珠子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壁面裝飾圖案像珠子排列成串,因此將這種風格名為 “Puuc Junquillo”?Junquillo西班牙語也有法國長棍麵包的意思,也或者是因為壁面裝飾圖案像法國長棍麵包並排陳列,因此將這種風格名為 “Puuc Junquillo”?好像有點歪樓了😊 。
拉博納 Labna 的遺址建物都很靠近,在El Palacio的時候,總感到有一座美麗的拱門在不遠處召喚。從 El Palacio 向南走一小段白路就到 Labna 裡最為人所熟知的經典地標~拱門 El Arco (英語:The Arch)。它6公尺長,3公尺高。這座拱門上的精緻浮雕裝飾是有名的普克鑲嵌工藝 “Puuc Mosaic Style” 的範例。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圓頂通道拱門,它不是一座通往城市的拱門,推測曾是一棟建物的一部分,是區隔兩座四合院的通道,而今變成連通兩個小廣場的通道。這座拱門只有修復通道石階和拱門上面的屋頂梳 roof comb 主體部分。
拱門的這一面設計左右對稱,帶狀雕飾的背景是柱欄鋪排,上面再以一些幾何圖形拼湊鑲嵌成V字,波浪狀曲紋和回紋等。
穿過拱門走到另一個廣場,向後回望拱門的另一面,發現前後的牆面的裝飾不同。這一面拱門的兩側,各有一個小房間,房間之上有曲紋,曲紋之上有網格,網格之間有瑪雅小屋的鑲嵌裝飾。在整座拱門最左邊轉角的上方,有一個長鼻子雨神面具。
階梯前的廣場繞一下,拱門旁邊半修復的建築是柱欄裝飾,從這個方向看過去正好見到El Mirador的側面。
El Mirador (英語:Lookout) 就在El Arco 的旁邊,只有在瓦礫堆上的神廟被修復,神廟上的屋頂梳 roof comb 約有 5 公尺高,它的位置很適合瞭望,這應該就是它名為El Mirador的由來吧?
屋頂梳 roof comb是中美洲瑪雅金字塔頂端一種紀念性質的建物。典型的roof comb冠在金字塔的頂端或其它建物之上,架構刺穿兩片相貼的牆面,整個框架被石膏灰泥包覆,藝術家在上面描繪神明或重要統治者。
☆ 虛拉佩克 Xlapak
有許多網友提到 Xlapak 免入園費,但是我們在2019年11月到訪時,一間小辦公室前放置一張小方桌外加一個工作人員,收費55 pesos。
“Xlapak ” 是瑪雅語,意思是「老牆」(“old walls”),也是瑪雅人對古時的斷垣殘壁 「未粘的牆」(“unglued walls“) 的通稱,聽起來就是挺廢墟的 😊。這裡的三座建築被歸類為「宮殿式」(英語: “Palace Type“),以石灰岩建造的古蹟建築是普克風格建築,牆壁上的裝飾以雨神恰克 (Chaac) 的面具和幾何圖形的拼湊為主。景區地圖上標了3個地方。
先走一段白路到群一 Groupo 1。乍看 Groupo 1 雖然不至於是廢墟一堆,但是宮殿上老、古、舊的碳灰色彩,塗抹出歷史滄桑的塵埃感。建物有9個房間,上方牆面正中的地方有三個雨神面具,建築兩端轉角的地方各有三個雨神面具堆疊,帶狀雕飾以幾何圖形拼湊成回文和倒三角,加上柱欄和小滾筒的綴邊,很普克。
看見一位工作人員,推著裝滿石塊的手拉車從後面走出來,是考古的修復人員嗎?於是繞到後面瞧瞧,乍看有點嚇一跳,修復了一半的建物可以讓人揣想考古家們最初看到古遺址時的情景,必定是一堆石塊堆!
建物拐角地方3張堆疊的雨神面具的彎曲長鼻全斷了,杏眼的上眼皮刻有細小雲狀回紋加一個小四方塊像一根眼睫毛,下眼皮刻有3個小圓形。牙齒是兩排整齊的小三角形,耳環則是中空的四方圈。
群二 Groupo 2 的建物是一棟保存修復良好的宮殿。牆面上的雨神面具和帶狀雕飾生動華麗,石灰岩塊沾滿濃濃土黃的普克氣息!建物前地面上的那一個圓形建構是一座地下儲水槽 chultun。
繞到宮殿的轉角處,三個堆疊的雨神面具很完整。
彎曲的長鼻子,保存完好,耳環圓圈裡有星星的圖案。
為了找群三 Groupo 3,在超有 feel 的白路古道裡穿梭,由於太偏僻以及走過三叉路口,一度還以為走錯地方,不過很快就找到了。
這就是群三 Groupo 3?!!!如果不是底座已經修復得還算完整,真要以為是一堆廢墟了。不過,多年以後,當考古修復人員修復之後,應該會有不同的面貌展示於世人之前吧?!
☆ 薩耶爾 Sayil
薩耶爾 Sayil 遺址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約建構於西元700~1000年之間,約9至10世紀是鼎盛時期,推估當時約有10,000人居住在這裡以及約5,000~7,000人住在周圍地區。這裡被認為曾是一個地方性王朝統治的地方,至少有部分人是富貴的世冑且擁有富庶的農地。從宮殿裡復原的陶器碎片,指出薩耶爾 Sayil 曾與瓜地馬拉 (Guatemala) 的佩藤 (Petén) 地區有經貿往來。
Sayil 遺址的景點由一條白路 sacbe 從北往南走連貫。第一個景點就最富盛名的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英語:Great Palace)。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大約於西元800~1000年之間建構,這棟建物是分別在幾個不同時期築成。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築,被評估約可住350人,雖然主要可能是一些統治精英居住的地方,但可能有時也用來當儲藏庫或者行政管理用途。
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正面長 85 公尺,建構在兩個大平台上,共有三層。各色各樣的房間被安排圍繞著每一個平台而建,最上一層則只是單一長排房間的建築。總共有超過90 個房間和8 個地下儲水槽 chultuns。建物的前面中間有一座大石階,可到達每一個樓層,現在已不允許遊客爬上去。
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建物的本身不是完全對稱,大部分古蹟的修復以面對石階左邊牆面為主。西邊最下面一層牆面簡約素樸,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建構。第二層樓外牆牆面上,無論是以圓柱和柱欄鑲嵌的牆面支撐橫梁,或是裝飾的帶狀雕飾和綴邊,普克建築的柱欄鑲嵌大量在這裡使用。華麗的裝飾裡,間中有雨神面具,和降臨之神的雕像鑲嵌。
雙腳向上懸浮的下潛姿勢就是降臨之神 (The Descending God) 雕像的最主要特徵。好眼力的老爺在建物裡發現降臨之神的雕像,不過他說乍看的時候還以為是兩隻手將建物舉起呢。降臨之神雕像的兩旁有對稱精緻的浮雕鑲嵌,看不出是什麼圖像,卻想起了龍搶珠的畫像。(瑪雅的降臨之神在另一篇遊記《瑪雅遺址~土倫Tulum》裡有較詳盡的整理記錄。)
兩組降臨之神雕像的中間有是一個雨神面具,上有許多圓形的鑲嵌,與一般所見略有不同。最特別的是它的頂上像有頭髮和冠冕,一整排的圓圈像冠冕,每個圓圈裡有弦月,弦月彎弧的地方還包著圓圈。斷了的長鼻之上也有一個缺損的圓形,斷鼻的兩旁兩顆眼球圓滾滾,臉頰微凸,感覺有點肉肉的,超Q版。
白路繼續往南走約 350 公尺到 El Mirador (英語:Lookout Tower),這是一座崩塌的金字塔神廟,底部構造上有兩間毀損的房間,房間之上冠有向南的屋頂梳 roof comb。
在 El Mirador 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石碑,解說牌說是男性生殖器之神或繁殖之神的雕像。
El Mirador 的附近,也看到一座毀壞的建物,名為門框象形文字廟 Templo de Las Jambas Jeroglificas (英語: The Temple of the Hieroglyphic Jamb)。這座看似不起眼的建物,原來是以門框上的象形文字聞名。在一片大部分陷落地底的牆面上有一個四方口,它原是建物房間的門口,門楣和門口兩邊的門框上,有長條的浮雕綴邊,這些浮雕是瑪雅的象形文字!這讓我想起了咱們的春聯。
繼續往南走到南宮殿 Placio Sur (英語:South Palace)。南宮殿Placio Sur的建構形式是兩個樓層,下層有18個圓拱頂的房間圍成一個長方形,上層的4個房間已全部毀壞。
東牆是主要的牆面,也在東邊發現球場。下層牆面是 Junquillo 風格,主要是以柱欄為裝飾,感覺很像成串珠子的編排。
在每一邊的主要出入的門口和每一個轉角的地方都是三根較大的柱欄支撐並裝飾。
這一片斷垣殘壁中已長出許多樹木,但仍可大概想像拱頂房間的樣子。這裡已是這條白路 sacbe 的終點。
☆ 卡巴 Kabah
卡巴 Kabah 遺址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普克區域第二大的遺址,僅次於烏斯馬爾 Uxmal,是猶加敦州州公園。從考古出土的陶片顯示,Kabah大約在西元前500年就有人居住,但直到西元600年才發展為城市。最鼎盛時期是西元800~1000年之間,約有10,000人口居住於此。不久之後,Kabah 城遭到遺棄,奇琴伊察 (Chich'en Itza') 很輕易地就佔領此地。遺址大部分建物建構於西元700~1000年之間,有許多宮殿建築,大部分是普克風格 (Puuc Style) ,但有些建構則呈現錢尼氏風格 (Chenes Style) 。
入園後,馬上走進一片大草坪,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兩座巨大的建築,左邊看起來像三合院的是 El Palacio,右邊看起來像碉堡的就是面具宮 Codz Poop。
卡巴 Kabah 最著名的建物就是面具宮 El Palacio de los Mascarones (英語:Palace of the Masks)。有人說他們到普克之路,就是奔著卡巴 Kabah 和烏斯馬爾 Uxmal 而來,而到卡巴 Kabah 就只是為了看看面具宮,可以想見面具宮的魅力了。
面具宮也稱為 Codz Poop,意思是 “Rolled Matting” ,從石塊鑲嵌樣式而來,這是一種將單一的一組元素大量重複使用,這種鑲嵌樣式是相當獨特的瑪雅藝術,這裡雨神面具的使用,有非常特殊的視覺效果。面具宮西面的牆面長45 公尺,超過250個雨神面具滿滿覆蓋在整片牆上,而每一個雨神面具又是30個雕刻石塊的鑲嵌組合,很壯觀。“Kabah” 瑪雅語是強壯的手 (英語:strong hand) 之意,不知道原意是為了什麼這樣稱呼這裡?不過看到這麼令人震撼的面具宮工程,忍不住要讚歎一聲, “Kabah!” (好強的手!)
面具宮的正面是整個牆壁都是滿滿的面具鑲嵌裝飾,整個牆面都有華麗鑲嵌裝飾正是錢尼氏風格 (Chenes Style) 的主要特徵,這與典型的普克風格上牆面華麗下牆面素樸的風格不同。
眼尖的老爺子被面具宮裡一個房間門口下的雨神面具所吸引,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這個雨神面具石刻是鑲嵌在門檻的下面。
面具宮 Codz Poop 前面的廣場擺滿了石塊,
有些是兩塊,有些則是三塊堆疊起來,石塊上雕有圖案,仔細看原來大部分都是雨神面具上的眼皮和睫毛部位呢。這麼多的石塊正等著考古專家們去拼湊修復,想必這麼困難複雜的「拼圖遊戲」很具挑戰性呢。
由於猶加敦州地處熱帶,從11月到4月是旱季,其它是夏天雨季,平均降雨量112公分 (44 英吋)。與普克地區其它遺址的古瑪雅人一樣,卡巴 Kabah 只能收集雨水儲存到地下儲水槽 chultuns 裡備用。
面對著面具宮 Codz Poop 廣場右邊的是 El Chultun del Dios Chaac (the Chultun of the God Chaac)。這座地下儲水槽chultun,圓形的槽口直徑寬約6公尺 (20 英呎),由於所處位置特殊,就在數以百計的雨神面具之前,所以有著宗教象徵和儀式的崇高意義。修復後的這座地下儲水槽現在仍可以正常運作。
對著面具宮 Codz Poop,廣場的中間是象形文字祭壇 Altar de los Glifos (Altar of Glyphs)。這座四方體的建物,每一邊長 6.4公尺 (21 英呎),上面刻有象形文字的淺浮雕,這些祭壇上的象形文字至今還未能完全解碼它們真正的意思。
走到面具宮的最左邊,這個角落的修復設計,讓人可以約略看到裡面是拱形頂的房間。最頂上的屋頂梳 roof comb 高度蠻高的,很宏偉。
面具宮的旁邊的牆壁上也是滿滿的雨神面具堆疊。
轉角上的一個雨神面具側面特寫。
繞到面具宮的東邊,也就是後面,去看看普克之路最獨特的兩尊石雕像。
與前面的整齊劃一的面具牆完全不同的感覺,面具宮的後面東邊牆面分上下牆裝飾。上牆面已修復兩尊人形雕像以及背後的壁面,下牆面在門口的兩邊全以重複交叉的菱格鑲嵌,上下之間則以曲線鑲嵌區隔。這裡是政治精英的住宅建築 (Elite Residences),
走到雕像下面,向上仰望,這種3D立體的石雕像在瑪雅遺址裡並不常見,因此這兩尊雕像顯得更為特殊。兩尊石雕像手呈敬獻狀,似乎是恭敬地捧著什麼?可惜手腕部分不見了。
兩個人形雕像中,其中一尊頭不見了,另外一尊的臉部表情栩栩如生,嚴肅威猛,頭頂上戴著冠冕,有人說是一頂美洲豹 (Jaguar) 面具,不知道是不是?雕像後面的壁面是羽毛線條的描繪雕刻。有人說這是統治者的雕像,也有人說是戰士的雕像,您以為呢?
下牆面的門框兩邊上有描繪戰爭主題的淺浮雕。門框兩邊各有上下兩幅石雕,描繪戰爭相互殺戮的慘況,如上圖所見,門框壁雕上面的那一幅可清楚看出兩人拿著長矛桿互刺。考古學家推測這是描繪托爾特克(Toltec) 入侵猶加敦瑪雅的戰爭場面。
從面具宮後面的石階走下,向左往北經過一座不大的面具宮金字塔 Piramide de los Mascarones,可以走到 El Palacio。
經過這棵棕櫚樹,進入 El Palacio 廣場的時候,感覺整個廣場都有建物圍繞,起先覺得像三合院,後來發現樹旁都是斷垣殘壁,覺得也像四合院。
El Palacio 有上下兩層,整棟建物的中間有石階可以到上層,上層有許多門口,其中有兩個較大的門口有圓形柱頂著。建物的裝飾主要是柱欄,上層是三根柱欄一組,下層是兩根柱欄一組。從下層的修復也可看出是拱頂房間。
轉頭回望面具宮時,發現下了這座石階,沿石階而下走回剛入園的大草坪。卡巴Kabah 遺址還有一些其它建築,由於急著趕在天黑之前到烏斯馬爾 Uxmal 就只好略過囉。11212019
“Puuc” 原是瑪雅語「山丘」的意思,墨西哥猶加敦州 (Yucatán) 相當平坦,但在南部地區有一些山丘地,於是將這個區域稱為「普克」“Puuc”。 在這裡也發現挖掘許多千年的瑪雅古蹟,這些古瑪雅建築的特殊風格被稱為「普克風格」 “Puuc Style”。所以「普克」 “Puuc” 一詞,是一個區域的統稱,也代表著一種古瑪雅的建築風格。
普克之路 Ruta Puuc (英語: Puuc Route) 是一條連接普克 Puuc 地區多座瑪雅遺址的道路。遺址裡的古蹟建築大約建構於西元 600~1100年間。原本連接它們的是一條白路 sacbe,後來逐漸發展成今日的普克之路 Ruta Puuc。普克之路 Ruta Puuc 全長約58公里,沿途經過多座瑪雅遺址,其中以拉博納 Labna,虛拉佩克 Xlapak ,薩耶爾 Sayil ,卡巴 Kabah 和烏斯馬爾 Uxmal 等5個遺址較為著名。前四個遺址較小,各有其特色,本文主要記遊這四個小眾景點。而烏斯馬爾 Uxmal 遺址最大,保存最完好,是普克建築的經典,也是猶加敦半島除奇琴伊察 (Chich'en Itza') 外,最吸引遊客造訪的大型瑪雅遺址,另為文《墨西哥瑪雅遺址~烏斯馬爾 Uxmal》記遊。其中拉博納 Labna、薩耶爾 Sayil 併入烏斯馬爾 Uxmal,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普克 Puuc 建築風格所呈現的又是怎樣的特色呢?普克建築大多在建物的表面貼上石灰岩嵌板裝飾。外牆牆面分上下兩個部分,下方牆面簡約素樸,上方牆面以石塊鑲嵌,綴飾成華麗繁複的圖案。建物外面轉角的地方,常堆疊數個長鼻、圓眼球、叱牙的雨神恰克 (Chaac) 面具。以帶狀雕飾圍住建物,重複使用同樣的圖案是一大特色,帶狀雕飾常見的主題包括雨神恰克面具、大蛇和柱欄,此外結合回紋、網格、菱格、曲線等幾何形狀。常以短小的小滾筒鑲嵌綴邊。集合這些裝飾元素特色的建築,被稱為「普克風格」“Puuc Style” 建築。
猶加敦半島上大多數的瑪雅城市缺乏天然水源,一般利用天然井 (cenote) ,進入地下取水,例如奇琴伊察 (Chich'en Itza')。然而在普克區域沒有天然井,在這麼乾旱的地方,雨水是很重要的水源,古瑪雅人將雨水收集儲存到地下儲水槽 chultuns (英語:underground cisterns) 裡備用,因此在普克之路的景點裡 chultun 這個字 也常被提及。
由於靠天吃飯,乞求天降甘霖培育農作物,普克地區的古瑪雅人致力於雨神恰克 (chaac) 的祭拜,並將雨神面具的設計藝術融入神廟宮殿的建築之中。在普克之路上的每一座遺址裡的神廟宮殿,在帶狀雕飾的平面或建築的轉角處常見雨神面具的鑲嵌裝飾,有時單一呈現,有時數個堆疊。那麼傳說中的雨神恰克 (Chaac) 的形貌長相又是如何呢?
《維基照片 作者 Leonard G.》
上圖是雨神恰克 (Chaac 或Chac) 的雕塑,現存於美國舊金山 (San Francisco) 迪揚博物館 (de Young Museum) 。雨神恰克 (Chaac 或Chac) 在瑪雅和中美洲文化裡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傳說中,雨神恰克的形象是有著人的身軀,皮膚像爬蟲類或兩棲類的鱗甲,頭部長相不像人類,凸露的牙齒像美洲虎,長而捲曲的鼻子猶如象鼻。戴著貝殼的耳環,拿著盾牌和閃電斧頭,祂以閃電之斧劈擊雲霧,製造雷雨。祂的行動不只確保玉米和其它農作物的順利成長和豐收,同時維持大自然生命循環的正常運作。
不同於舊金山迪揚博物館所見的雨神雕塑形象,雨神面具的設計除了宗教的原因,也是建築鑲嵌藝術的呈現,面具著重於臉部五官和臉上裝飾的意象化。每一座建築的雨神面具看似相同,都有圓圓的眼球,長而彎曲的鼻子,尖尖而凸露的牙齒,但其實不同建築中的拼湊鑲嵌,都充分展現了無限的創意巧思。
造訪普克之路 Ruta Puuc 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梅里達 (Mérida) 參加一日遊的套裝行程。也可以搭計程車。最好的選擇是租車自駕,較有彈性。此外,聽說ATS公司有提供巴士,每天一個班次,從梅里達發車,在上述的四個小眾景點各停留半小時 (因為一天只一個班次,要注意再次上車時間),最後抵達烏斯馬爾 Uxmal 後,遊客即可自由決定接下來的行程。
這天一早從夜宿的提庫爾 (Ticul) 出發,先到拉博納 (Labna),然後虛拉佩克 (Xlapak )、薩耶爾 (Sayil )、卡巴 (Kabah),和最後再遊一次烏斯馬爾 (Uxmal)。
👉門票費:Labna,Xlapak ,Sayil 和 Kabah 四個景點都是每人55 pesos (約 2.3 美元)。
👉開放時間:每個景區都是從早上8:00 ~下午5:00
拉博納 Labna 遺址面積約3.2平方公里 (1.24平方英哩)。大約建構於西元750~1000年之間,推估約有1500~2500人居住在這裡,這裡被推測認為是上流貴族的居住地。要支撐拉博納 Labna 這麼多人口的用水,收集雨水是很重要的工程,在這個古城裡有60幾個地下儲水槽 chultuns。
走一小段路,穿過樹穹底下,經過一棵掛滿樹藤的參天大樹,是一棵令人敬畏的瑪雅聖樹~吉貝樹!吉貝樹 cieba,又名世界樹或生命樹,聽說瑪雅人相信高大的吉貝樹是連接貫通不同空間領域的聖樹,是支撐天堂和人界的樹,是亡魂進入天堂的道路。 穿過樹穹,見斷垣殘壁的牆角擺了些毀損的石頭雕刻。
經過破敗小屋後,映入眼簾的是豁然開闊的泥土石塊路,路的盡頭就是這棟普克之路上最長的建物之一, 宮殿 El Palacio (英語:The Palace)。El Palacio 大約長120公尺,是一座兩層的建築,聽說上層有一個 chultun,不過為了保護古蹟,現在已不允許遊客爬上去觀賞了。普克建築的一些風格可以在這裡發現,最顯著的是幾個保存完好的雨神恰克 (Chaac) 面具石刻。
走到El Palacio建物前,又是好大一棵樹!經過樹下,在面對El Palacio主建物的左邊轉角處 ,大約是整棟建物中間的地方,
老爺叫我快快過去看,原來在建物轉角的上面有一顆蛇頭石雕,張大的嘴伸出一張人臉!
側面可以看見蛇嘴誇張的上下顎和三角形的牙齒。聽說是瑪雅金星的象徵,不知道有什麼傳說在其中?
同一片牆的中間門口上有一面保存完好的雨神恰克 (Chaac) 面具,這張雨神面具的造型設計饒富趣味,一雙杏眼上有誇張的三根睫毛,下有三條線的眼瞼,一隻眼睛裡的圓眼球還在,另一個圓眼球則不見了;相較一般常見的雨神面具,這張咧嘴裡的叱牙顯得不那麼張揚,加上有兩撇曲線狀的鬍子,看起來相當老古錐,兩旁的圈形耳環還有垂繸,像個 “兄” 字。視線往左移,在面具的旁邊有一座人像的石雕,雖然上半身不見了,但是下半身仍歷歷可見,瑪雅纏腰布下一雙粗壯的小腿上,纏繞著一圈圈的綁腿布,最後還打上了蝴蝶結。
從 El Palacio 向東走一點點路就到柱欄之屋 Edificio de las Columns ( 英語:Building of the Columns),這整棟建物呈L形,而建物的牆面裝飾是典型的 “Puuc Junquillo” ,這種普克建築風格,感覺像一根根的柱欄並立排列。Junquillo是西班牙語,有珠子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壁面裝飾圖案像珠子排列成串,因此將這種風格名為 “Puuc Junquillo”?Junquillo西班牙語也有法國長棍麵包的意思,也或者是因為壁面裝飾圖案像法國長棍麵包並排陳列,因此將這種風格名為 “Puuc Junquillo”?好像有點歪樓了😊 。
拉博納 Labna 的遺址建物都很靠近,在El Palacio的時候,總感到有一座美麗的拱門在不遠處召喚。從 El Palacio 向南走一小段白路就到 Labna 裡最為人所熟知的經典地標~拱門 El Arco (英語:The Arch)。它6公尺長,3公尺高。這座拱門上的精緻浮雕裝飾是有名的普克鑲嵌工藝 “Puuc Mosaic Style” 的範例。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圓頂通道拱門,它不是一座通往城市的拱門,推測曾是一棟建物的一部分,是區隔兩座四合院的通道,而今變成連通兩個小廣場的通道。這座拱門只有修復通道石階和拱門上面的屋頂梳 roof comb 主體部分。
拱門的這一面設計左右對稱,帶狀雕飾的背景是柱欄鋪排,上面再以一些幾何圖形拼湊鑲嵌成V字,波浪狀曲紋和回紋等。
穿過拱門走到另一個廣場,向後回望拱門的另一面,發現前後的牆面的裝飾不同。這一面拱門的兩側,各有一個小房間,房間之上有曲紋,曲紋之上有網格,網格之間有瑪雅小屋的鑲嵌裝飾。在整座拱門最左邊轉角的上方,有一個長鼻子雨神面具。
階梯前的廣場繞一下,拱門旁邊半修復的建築是柱欄裝飾,從這個方向看過去正好見到El Mirador的側面。
El Mirador (英語:Lookout) 就在El Arco 的旁邊,只有在瓦礫堆上的神廟被修復,神廟上的屋頂梳 roof comb 約有 5 公尺高,它的位置很適合瞭望,這應該就是它名為El Mirador的由來吧?
屋頂梳 roof comb是中美洲瑪雅金字塔頂端一種紀念性質的建物。典型的roof comb冠在金字塔的頂端或其它建物之上,架構刺穿兩片相貼的牆面,整個框架被石膏灰泥包覆,藝術家在上面描繪神明或重要統治者。
有許多網友提到 Xlapak 免入園費,但是我們在2019年11月到訪時,一間小辦公室前放置一張小方桌外加一個工作人員,收費55 pesos。
“Xlapak ” 是瑪雅語,意思是「老牆」(“old walls”),也是瑪雅人對古時的斷垣殘壁 「未粘的牆」(“unglued walls“) 的通稱,聽起來就是挺廢墟的 😊。這裡的三座建築被歸類為「宮殿式」(英語: “Palace Type“),以石灰岩建造的古蹟建築是普克風格建築,牆壁上的裝飾以雨神恰克 (Chaac) 的面具和幾何圖形的拼湊為主。景區地圖上標了3個地方。
先走一段白路到群一 Groupo 1。乍看 Groupo 1 雖然不至於是廢墟一堆,但是宮殿上老、古、舊的碳灰色彩,塗抹出歷史滄桑的塵埃感。建物有9個房間,上方牆面正中的地方有三個雨神面具,建築兩端轉角的地方各有三個雨神面具堆疊,帶狀雕飾以幾何圖形拼湊成回文和倒三角,加上柱欄和小滾筒的綴邊,很普克。
看見一位工作人員,推著裝滿石塊的手拉車從後面走出來,是考古的修復人員嗎?於是繞到後面瞧瞧,乍看有點嚇一跳,修復了一半的建物可以讓人揣想考古家們最初看到古遺址時的情景,必定是一堆石塊堆!
建物拐角地方3張堆疊的雨神面具的彎曲長鼻全斷了,杏眼的上眼皮刻有細小雲狀回紋加一個小四方塊像一根眼睫毛,下眼皮刻有3個小圓形。牙齒是兩排整齊的小三角形,耳環則是中空的四方圈。
群二 Groupo 2 的建物是一棟保存修復良好的宮殿。牆面上的雨神面具和帶狀雕飾生動華麗,石灰岩塊沾滿濃濃土黃的普克氣息!建物前地面上的那一個圓形建構是一座地下儲水槽 chultun。
繞到宮殿的轉角處,三個堆疊的雨神面具很完整。
彎曲的長鼻子,保存完好,耳環圓圈裡有星星的圖案。
為了找群三 Groupo 3,在超有 feel 的白路古道裡穿梭,由於太偏僻以及走過三叉路口,一度還以為走錯地方,不過很快就找到了。
這就是群三 Groupo 3?!!!如果不是底座已經修復得還算完整,真要以為是一堆廢墟了。不過,多年以後,當考古修復人員修復之後,應該會有不同的面貌展示於世人之前吧?!
薩耶爾 Sayil 遺址面積約2.4平方公里。大約建構於西元700~1000年之間,約9至10世紀是鼎盛時期,推估當時約有10,000人居住在這裡以及約5,000~7,000人住在周圍地區。這裡被認為曾是一個地方性王朝統治的地方,至少有部分人是富貴的世冑且擁有富庶的農地。從宮殿裡復原的陶器碎片,指出薩耶爾 Sayil 曾與瓜地馬拉 (Guatemala) 的佩藤 (Petén) 地區有經貿往來。
Sayil 遺址的景點由一條白路 sacbe 從北往南走連貫。第一個景點就最富盛名的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英語:Great Palace)。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大約於西元800~1000年之間建構,這棟建物是分別在幾個不同時期築成。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築,被評估約可住350人,雖然主要可能是一些統治精英居住的地方,但可能有時也用來當儲藏庫或者行政管理用途。
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正面長 85 公尺,建構在兩個大平台上,共有三層。各色各樣的房間被安排圍繞著每一個平台而建,最上一層則只是單一長排房間的建築。總共有超過90 個房間和8 個地下儲水槽 chultuns。建物的前面中間有一座大石階,可到達每一個樓層,現在已不允許遊客爬上去。
北宮殿 El Palacio Norte 建物的本身不是完全對稱,大部分古蹟的修復以面對石階左邊牆面為主。西邊最下面一層牆面簡約素樸,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建構。第二層樓外牆牆面上,無論是以圓柱和柱欄鑲嵌的牆面支撐橫梁,或是裝飾的帶狀雕飾和綴邊,普克建築的柱欄鑲嵌大量在這裡使用。華麗的裝飾裡,間中有雨神面具,和降臨之神的雕像鑲嵌。
雙腳向上懸浮的下潛姿勢就是降臨之神 (The Descending God) 雕像的最主要特徵。好眼力的老爺在建物裡發現降臨之神的雕像,不過他說乍看的時候還以為是兩隻手將建物舉起呢。降臨之神雕像的兩旁有對稱精緻的浮雕鑲嵌,看不出是什麼圖像,卻想起了龍搶珠的畫像。(瑪雅的降臨之神在另一篇遊記《瑪雅遺址~土倫Tulum》裡有較詳盡的整理記錄。)
兩組降臨之神雕像的中間有是一個雨神面具,上有許多圓形的鑲嵌,與一般所見略有不同。最特別的是它的頂上像有頭髮和冠冕,一整排的圓圈像冠冕,每個圓圈裡有弦月,弦月彎弧的地方還包著圓圈。斷了的長鼻之上也有一個缺損的圓形,斷鼻的兩旁兩顆眼球圓滾滾,臉頰微凸,感覺有點肉肉的,超Q版。
白路繼續往南走約 350 公尺到 El Mirador (英語:Lookout Tower),這是一座崩塌的金字塔神廟,底部構造上有兩間毀損的房間,房間之上冠有向南的屋頂梳 roof comb。
在 El Mirador 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石碑,解說牌說是男性生殖器之神或繁殖之神的雕像。
El Mirador 的附近,也看到一座毀壞的建物,名為門框象形文字廟 Templo de Las Jambas Jeroglificas (英語: The Temple of the Hieroglyphic Jamb)。這座看似不起眼的建物,原來是以門框上的象形文字聞名。在一片大部分陷落地底的牆面上有一個四方口,它原是建物房間的門口,門楣和門口兩邊的門框上,有長條的浮雕綴邊,這些浮雕是瑪雅的象形文字!這讓我想起了咱們的春聯。
繼續往南走到南宮殿 Placio Sur (英語:South Palace)。南宮殿Placio Sur的建構形式是兩個樓層,下層有18個圓拱頂的房間圍成一個長方形,上層的4個房間已全部毀壞。
東牆是主要的牆面,也在東邊發現球場。下層牆面是 Junquillo 風格,主要是以柱欄為裝飾,感覺很像成串珠子的編排。
在每一邊的主要出入的門口和每一個轉角的地方都是三根較大的柱欄支撐並裝飾。
這一片斷垣殘壁中已長出許多樹木,但仍可大概想像拱頂房間的樣子。這裡已是這條白路 sacbe 的終點。
卡巴 Kabah 遺址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普克區域第二大的遺址,僅次於烏斯馬爾 Uxmal,是猶加敦州州公園。從考古出土的陶片顯示,Kabah大約在西元前500年就有人居住,但直到西元600年才發展為城市。最鼎盛時期是西元800~1000年之間,約有10,000人口居住於此。不久之後,Kabah 城遭到遺棄,奇琴伊察 (Chich'en Itza') 很輕易地就佔領此地。遺址大部分建物建構於西元700~1000年之間,有許多宮殿建築,大部分是普克風格 (Puuc Style) ,但有些建構則呈現錢尼氏風格 (Chenes Style) 。
入園後,馬上走進一片大草坪,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兩座巨大的建築,左邊看起來像三合院的是 El Palacio,右邊看起來像碉堡的就是面具宮 Codz Poop。
卡巴 Kabah 最著名的建物就是面具宮 El Palacio de los Mascarones (英語:Palace of the Masks)。有人說他們到普克之路,就是奔著卡巴 Kabah 和烏斯馬爾 Uxmal 而來,而到卡巴 Kabah 就只是為了看看面具宮,可以想見面具宮的魅力了。
面具宮也稱為 Codz Poop,意思是 “Rolled Matting” ,從石塊鑲嵌樣式而來,這是一種將單一的一組元素大量重複使用,這種鑲嵌樣式是相當獨特的瑪雅藝術,這裡雨神面具的使用,有非常特殊的視覺效果。面具宮西面的牆面長45 公尺,超過250個雨神面具滿滿覆蓋在整片牆上,而每一個雨神面具又是30個雕刻石塊的鑲嵌組合,很壯觀。“Kabah” 瑪雅語是強壯的手 (英語:strong hand) 之意,不知道原意是為了什麼這樣稱呼這裡?不過看到這麼令人震撼的面具宮工程,忍不住要讚歎一聲, “Kabah!” (好強的手!)
面具宮的正面是整個牆壁都是滿滿的面具鑲嵌裝飾,整個牆面都有華麗鑲嵌裝飾正是錢尼氏風格 (Chenes Style) 的主要特徵,這與典型的普克風格上牆面華麗下牆面素樸的風格不同。
眼尖的老爺子被面具宮裡一個房間門口下的雨神面具所吸引,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這個雨神面具石刻是鑲嵌在門檻的下面。
面具宮 Codz Poop 前面的廣場擺滿了石塊,
有些是兩塊,有些則是三塊堆疊起來,石塊上雕有圖案,仔細看原來大部分都是雨神面具上的眼皮和睫毛部位呢。這麼多的石塊正等著考古專家們去拼湊修復,想必這麼困難複雜的「拼圖遊戲」很具挑戰性呢。
由於猶加敦州地處熱帶,從11月到4月是旱季,其它是夏天雨季,平均降雨量112公分 (44 英吋)。與普克地區其它遺址的古瑪雅人一樣,卡巴 Kabah 只能收集雨水儲存到地下儲水槽 chultuns 裡備用。
面對著面具宮 Codz Poop 廣場右邊的是 El Chultun del Dios Chaac (the Chultun of the God Chaac)。這座地下儲水槽chultun,圓形的槽口直徑寬約6公尺 (20 英呎),由於所處位置特殊,就在數以百計的雨神面具之前,所以有著宗教象徵和儀式的崇高意義。修復後的這座地下儲水槽現在仍可以正常運作。
對著面具宮 Codz Poop,廣場的中間是象形文字祭壇 Altar de los Glifos (Altar of Glyphs)。這座四方體的建物,每一邊長 6.4公尺 (21 英呎),上面刻有象形文字的淺浮雕,這些祭壇上的象形文字至今還未能完全解碼它們真正的意思。
走到面具宮的最左邊,這個角落的修復設計,讓人可以約略看到裡面是拱形頂的房間。最頂上的屋頂梳 roof comb 高度蠻高的,很宏偉。
面具宮的旁邊的牆壁上也是滿滿的雨神面具堆疊。
轉角上的一個雨神面具側面特寫。
繞到面具宮的東邊,也就是後面,去看看普克之路最獨特的兩尊石雕像。
與前面的整齊劃一的面具牆完全不同的感覺,面具宮的後面東邊牆面分上下牆裝飾。上牆面已修復兩尊人形雕像以及背後的壁面,下牆面在門口的兩邊全以重複交叉的菱格鑲嵌,上下之間則以曲線鑲嵌區隔。這裡是政治精英的住宅建築 (Elite Residences),
走到雕像下面,向上仰望,這種3D立體的石雕像在瑪雅遺址裡並不常見,因此這兩尊雕像顯得更為特殊。兩尊石雕像手呈敬獻狀,似乎是恭敬地捧著什麼?可惜手腕部分不見了。
兩個人形雕像中,其中一尊頭不見了,另外一尊的臉部表情栩栩如生,嚴肅威猛,頭頂上戴著冠冕,有人說是一頂美洲豹 (Jaguar) 面具,不知道是不是?雕像後面的壁面是羽毛線條的描繪雕刻。有人說這是統治者的雕像,也有人說是戰士的雕像,您以為呢?
下牆面的門框兩邊上有描繪戰爭主題的淺浮雕。門框兩邊各有上下兩幅石雕,描繪戰爭相互殺戮的慘況,如上圖所見,門框壁雕上面的那一幅可清楚看出兩人拿著長矛桿互刺。考古學家推測這是描繪托爾特克(Toltec) 入侵猶加敦瑪雅的戰爭場面。
從面具宮後面的石階走下,向左往北經過一座不大的面具宮金字塔 Piramide de los Mascarones,可以走到 El Palacio。
經過這棵棕櫚樹,進入 El Palacio 廣場的時候,感覺整個廣場都有建物圍繞,起先覺得像三合院,後來發現樹旁都是斷垣殘壁,覺得也像四合院。
El Palacio 有上下兩層,整棟建物的中間有石階可以到上層,上層有許多門口,其中有兩個較大的門口有圓形柱頂著。建物的裝飾主要是柱欄,上層是三根柱欄一組,下層是兩根柱欄一組。從下層的修復也可看出是拱頂房間。
轉頭回望面具宮時,發現下了這座石階,沿石階而下走回剛入園的大草坪。卡巴Kabah 遺址還有一些其它建築,由於急著趕在天黑之前到烏斯馬爾 Uxmal 就只好略過囉。11212019
著作權 ©️2020 LJC 版權所有
🚗 墨西哥猶加敦/尤卡坦半島 Yucatán Peninsula, Mexico 旅遊延伸閲讀:
留言
張貼留言